6月10日晚間,蒙牛發布公告稱,現年53歲的牛根生計劃將大部分時間投入慈善工作,故而辭任董事會主席,由中糧集團董事長、蒙牛乳業(行情,資訊,評論)董事會副主席寧高寧接任,牛根生只保留非執行董事一職。從1999年創立蒙牛公司,2004年成為行業老大,再到2008年“三聚氰胺”危機,牛根生和他的蒙牛一道,如坐過山車一般,經歷著巔峰與谷底。從風光一時的創業偶像到遭遇信任危機,從對賭三大投行的“賭徒”到捐獻財產的慈善家,牛根生展現著不同的面孔,并留下成敗與否的爭議。
面孔1:營銷大師
砸牌事件出名發動農民養牛
1998年,牛根生被效力16年的伊利免去生產經營副總裁一職后,于1999年創辦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,自己擔任董事長兼總裁。當時創立公司的地址,是呼和浩特市一座民宅底層53平方米的兩居室。
這個企業的誕生,以及隨后其與伊利之間的10年“戰爭”,成為中國乳業競爭的主線。
創業時沒錢,牛根生小團隊在呼和浩特四處放風,請親朋好友、上游合作商以幾元一股的價格投資蒙牛原始股,兩個月募集了1400萬元現金,擺出了上市的架勢。
擅長營銷的牛根生開始展現出“大師手筆”。1999年3月,他一擲350萬元買斷了呼和浩特3個月的路邊燈箱廣告。燈箱上是這么寫的:“蒙牛乳業——創內蒙乳業第二品牌”。當年5月1日深夜,一群“不明身份的歹徒”把蒙牛豎在路邊的燈箱砸了。公安偵查無果,但砸牌事件成了內蒙古新聞的頭條。
就這樣,大家一夜之間就知道了蒙牛這個品牌。當時的蒙牛雖然還在租用民房辦公,但銷售額已突破千萬元大關。
沒有奶牛養殖場,沒有牛奶運輸車,沒有工廠,蒙牛怎么做牛奶?
農民出身的牛根生“發動農民群眾干革命,在乳品行業里第一個大規模推廣了企業省錢的創新模式——中國農民養牛運動”,這給蒙牛創造了低成本擴張的機會。
為此,蒙牛公司在內蒙古奶農中曾打出廣告語:“家有一頭牛,老婆孩子熱炕頭;家有五頭牛,比蒙牛的老牛(牛根生)還牛!”
面孔2:火箭
他是一頭牛跑出火箭速度
“蒙牛速度”在中國企業界曾經引人注目。央視2003年“中國經濟年度人物”對牛根生的頒獎辭寫道:“他是一頭牛,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!”2004年牛根生還獲得了“中國策劃高獎”等榮譽。
到2004年,蒙牛已成為行業老大。其后,憑借和“超女”的合作,蒙牛的品牌打響大江南北。牛根生也在2004年進入《福布斯》的富人排行榜,當時身家1.35億元。
牛根生曾經有一句名言:蒙牛集團有一個飛船定律,不是在高速中成長,就是在高速中毀滅。如果達不到環繞速度,那么只能掉下來;只有超越環繞速度,企業才能永續發展。
當時的牛根生是社會的紅人,各種各樣的榮譽紛至沓來,作為成功人士,牛根生關于社會責任、商道、企業管理的演講與報道特別多。高調健談的他屢出“名言警句”,被奉為創業偶像。
2004年6月10日,蒙牛在香港主板成功掛牌上市,募集資金近14億元人民幣。蒙牛管理層的大多數人立馬成了引人注目的“百萬富翁”、“千萬富翁”。其中,個人持股6.1%的牛根生身價過億。
面孔3:賭徒
對賭三大投行老牛笑到后
在牛根生引領蒙牛高速前進時,蒙牛的“對賭協議”也聞名業界。在2004年6月蒙牛乳業在香港上市前,蒙牛與外資簽訂對賭協議。注入了資金的蒙牛,奔跑的速度更快了。
2003年,蒙牛與摩根士丹利、鼎輝、英聯三家投資機構簽訂了一份“對賭協議”,協議約定:如果在2004年至2006年三年內,蒙牛乳業的每股贏利復合年增長率超過50%,三家機構投資者就會將多7830萬股轉讓給金牛(蒙牛為了在海外上市注冊的殼公司);反之,如果年復合增長率未達到50%,金牛就要將多7830萬股股權轉讓給機構投資者。
蒙牛的速度,讓外資股東無話可說,按照協議的要求,蒙牛乳業2004年的凈利潤是以3億元為界限,而蒙牛公布的2004年業績為3.19億元,超出了外資股東的期望值。2005年4月,三家機構投資者以向金牛支付本金為598.76萬美元的可換股票據的方式提前終止了雙方協議。
對賭,需要勇氣和魄力,牛根生參與這個“賭局”,并且笑到了后。同樣是與投行對賭,此后乳品行業中的太子奶及飛鶴乳業均栽了跟頭,對賭均以失敗告終。
面孔4:慈善家
踐行“財散人聚”捐出所有股份
公開資料顯示,在1999年至2005年擔任蒙牛總裁期間,牛根生把自己80%的年薪散給了員工、產業鏈上的伙伴以及困難人群。2004年,他創立“老牛基金會”。




